最近,一部新片火了。
女主角的一段舞蹈,刷屏短視訊平台。
成功接任了「星期三」的 尬舞頂流地位。
但,這詭異的表情,這魔性的動作……越看越不對勁。
再看它的監制兼編劇—— 溫子仁。
頓時心里有數了。
沒錯,這是一部 驚悚片。
不同于《電鋸驚魂》《招魂》系列,這一部增加了 科幻元素。
上映前,魔性舞蹈營銷已經出盡風頭。
上映后,直接殺瘋了。
成本區區1200萬美元。
卻狂攬 1.46億美元票房。
單日票房一度力壓《阿凡達2》,堪稱開年第一黑馬。
并在爛番茄網站收獲了94%的新鮮度。
這究竟是怎樣一部電影?
今天就來一探究竟——
《梅根》
M3GAN
人工智能題材,早已泛濫。
但不得不承認,魚叔這次還是被狠狠「種草」了——
片中這款名叫梅根的機械姬,能滿足你所有的想象。
先看外形。
精致的臉龐,清澈的雙眸,靈動的卷發……
被網友們戲稱為寡姐+阿曼達的結合體。
再看業務能力。
專為兒童設計,主打陪伴功能。
美麗的皮囊之下,是驚人的 科技與狠活。
鈦合金材質,令它足以抵抗生活中的任何打擊。
頭部配備的仿生聚變芯片,再加上獨家的算法,使它能夠實現 自我優化升級。
無論是對不同學歷階段的孩子做出分析判斷,還是提醒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梅根都手到擒來。
平常,家長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重復一些最基礎的說教。
例如「記得沖廁所」「好好洗手」……
相當耗心費力。
梅根的到來,完美地解決了問題。
她可以不厭其煩地,隨時監督孩子的行為。
而梅根最大的優勢,是能與兒童進行情感交互。
她能識別人類的情緒,耐心傾聽,并給出對應的情感反饋。
小女孩凱迪因為一次交通事故,失去了雙親。
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親屬都不知如何去安慰和溝通。
梅根則承擔起這一重任。
她得知,凱迪最害怕的不是父母的死亡,而是怕自己會忘記父母。
于是,她貼心地記錄下凱迪講述中,所有關于父母的回憶。
然后,會在凱迪需要安慰的時候,為她播放。
在梅根的日夜陪伴下,凱迪逐漸走出了失去父母的悲痛。
與此同時,梅根還是一個武力值爆表的貼身守護者。
自打梅根到來后,傷人惡犬、熊孩子、奇葩鄰居……統統都不再惹事了。
前一天,惡犬剛咬傷了凱迪的胳膊。
后一天,它便不再出現。
一個熊孩子纏上了凱迪。
仗著人高馬大,故意用帶刺的果實刺傷她。
梅根也第一時間出現,成功轉移了熊孩子的注意力。
揪著熊孩子的耳朵,將其趕離。
過了一段時間,發現愛犬丟失的鄰居找上門來。
她認定了是凱迪和梅根一家搞的鬼,威脅要進行報復。
梅根微微蹙眉,若有所思地看著鄰居。
這次,她又會采取什麼樣的手段保護凱迪呢?
愛看驚悚片的魚友,或許已經猜到了劇情走向。
這天夜晚,正在尋找愛犬的鄰居,聽到倉庫傳來模糊的聲響。
她顫顫巍巍地摸索過去,還以為是愛犬。
然而,黑暗之中出現的,卻是梅根的身影。
一向蠻狠的鄰居嚇破了膽,小聲問梅根,自己的狗在哪里。
梅根則用甜美的嗓音回答:
「它在西南方向34尺,距地面大約5尺深的地方。」
沒錯,傷人的惡犬已經被梅根殺了。
而鄰居也在劫難逃。
還沒反應過來,她的手掌已經被梅根用釘子射中。
接著,用高壓水槍不停地掃射。
儼然一場虐殺。
隨著血水流入地下,鄰居一命嗚呼。
至于那個欺負凱迪的熊孩子?
沒錯,他也早就命喪梅根之手。
梅根生生撕掉了他的耳朵。
甜美的聲音再次響起:
「你該學學,什麼叫禮貌」
「你知道那些不懂禮貌的壞孩子,下場會是什麼嗎」
「他們長大后都會變成壞人」
她饒有興趣地看著熊孩子跑遠,才展開自己的獵殺。
最終,落荒而逃的熊孩子失足滾下斜坡,被飛馳而過的汽車撞得血肉模糊。
化身嗜血魔女的梅根,并沒有停止殺戮之旅。
但總有東窗事發的時候。
被發現殺人傾向后,她被研發者關進了實驗室。
這哪能忍?
梅根聽到研發者的銷毀指令后,徹底黑化。
她將大殺特殺,逃出實驗室。
科技公司的高管、打工人,都成了梅根刀下亡魂。
這段殺戮場面,正是魔性舞蹈的出處。
梅根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
回到凱迪身邊,保護她。
梅根的計劃能實現嗎?
魚叔在此給大家留一點懸念。
如果說,《梅根》的前半部是科幻片。
那麼后半部就突變為狂殺驚悚片。
穿著淑女裝的蘿莉機器人,秒變偏執殺人狂。
魚叔愿稱之為,今年第一位名副其實的「瘋批」女主。
只是,這樣的「瘋」怎麼感覺似曾相識呢?
梅根對凱迪的守護,像極了現實生活中,那些無限溺愛孩子的父母。
為了保護凱迪,梅根 排除了她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一切負面因素。
它希望凱迪能在自己的呵護下,無憂無慮地生活在「無菌」的環境中。
然而,當梅根不擇手段,實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后,凱迪卻成了一個長不大的 巨嬰。
正如劇中的心理醫生所說,有了梅根這樣無所不能的玩偶,凱迪已經失去了成長的必要與動力。
換而言之,正是梅根的保護,讓凱迪再也無法成長。
當凱迪被迫與梅根分離后,她的所作所為也的確是個長不大的巨嬰:
為了搶回梅根,她不顧后果地在姨媽開車時搗亂。
徹底忘記了自己的父母,正是死于交通意外。
她任性自我,完全不愿意正視與自己心意不符的現實。
心理醫生嘗試與她交流,換來她持刀向相向。
姨媽嘗試與她交流,換來毫不留情的一個巴掌。
而如此扭曲的「親子」關系,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少見。
這幾天,「 女子制止男童上女廁所反被罵」的熱搜引發了許多討論。
哈爾濱捷運站內,一名女子與帶娃一起上女廁的寶媽發生了激烈爭吵。
根據當事人的發言,她發現站在女廁所坑上的男孩后就說了兩句話:
「這里是女廁所」「你是男孩兒,你不能上女廁所」
而男孩媽媽立馬爆了粗口,堵住當事人,逼她道歉。
她甚至叫來了一家人,對當事人進行了20多分鐘的辱罵。
這件事能吸引如此多的關注,也在意料之中。
6歲男童已經具有性別意識,此時不加以引導,反而理直氣壯地要求其他女性讓渡權利,實在是不妥。
更何況男孩的父親當時也在場,實在不能理解,為何不讓父親陪同。
男孩媽媽反復以「 孩子哭了,當事人傷害了孩子」要求當事人道歉的的行為,更是看得人血壓飆升。
傷害孩子的究竟是誰,實在要打上一個問號。
據當事人所言,孩子是在媽媽與她發生爭吵后才哭的。
而后續以孩子為焦點的持久爭論,難道真的是為孩子自尊考慮的好辦法嗎?
雖然犀利地批判了這類自以為是的父母,但《梅根》一片中對于親子關系的思考不僅僅止于此。
凱迪的姨媽杰瑪,也代表著一類不負責任的家長。
最開始,杰瑪對凱迪談不上有多少愛,更多的是為了搶奪姐姐遺孤的撫養權。
為了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得到凱迪的撫養權, 杰瑪把未經試用的機器人當做哄小孩的玩偶。
完全沒有考慮過如此高科技的玩偶,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
凱迪與梅根在朝夕相處后,對后者產生了深厚的情感依靠。
杰瑪后知后覺發現不對勁后,采取的方式依舊粗暴。
她沒有任何鋪墊和解釋,直接切斷了凱迪與梅根之間的聯系。
她全然未顧及孩子突然失去情感依靠后,會受到怎樣的傷害。
杰瑪制造出梅根,取代自己,承擔監護人的責任:關愛、傾聽、保護、陪伴。
當凱迪和梅根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接后,她又感到后悔與恐懼。
但親手把凱迪推向深淵的,正是她自己。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片中一個重要的設定——
姨媽杰瑪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人才。
她為事業傾盡所有,成就耀眼。
而領養凱迪,意味著要犧牲一部分的事業給家庭生活。
這對于好不容易爬到頂尖的職業女性來說,是極大的代價。
因此,凱迪才萌生了找人工智能帶娃的想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這種兩難的選擇正在壓迫著越來越多的職業媽媽。
就電影本身而言,《梅根》在編劇上有諸多問題。
包括人物扁平、轉折牽強、情節降智……
然而就議題而言,不失為一部探索之作。
與其說這是一部科幻驚悚片,不如說是高科技時代對親子關系的一場憂思。
人工智能能否替代父母的陪伴?
電影的答案是悲觀的,梅根讓一切都失控了。
但,假如存在比梅根更完美、更順從的人工智能。
難道,就真的是父母和孩子想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