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維多莉亞時代結束後,緊接著就是愛德華時代,這個年代,有很多的 「New Money」 崛起,上流社會除了老貴族外,還有很多是經商致富的生意人。這些大亨為了凸顯階級與派頭,必須透過各種繁文縟節、社交活動來維持自己的高人一等,而當時的「莊園晚宴」就是重頭戲之一,許多的殖民地官員、印度王室成員、企業家、老貴族和政府要角,都是在這樣的晚宴上建立起深厚友誼,可以說大英帝國的歷史,有一大部分便是在美酒美食之間寫下。
近日一本《大英帝國一日上流史》(Upstairs and Downstairs)中,作者 Sarah Warwick 便生動地描寫了愛德華時代奢華晚宴的樣貌,記錄下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繁華落盡的末世奢華。
看完後,你會深深感嘆,樓上尋歡作樂,樓下忙死忙活,階級差異真是殘酷。
晚宴前,傭人們忙到厭世的時刻
晚宴不只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個飯」這麼簡單,它是一個家族的門面派頭,是上流社會搏感情的場合,更左右著莊園女主人的名聲。
家廚若好,人生是彩色的,正因如此,當時的家廚薪水是常常是男管家的十倍。
晚宴之前,所有家僕都要各司其職,洗衣女傭要把餐巾桌巾一件件洗好、燙好,廚房女傭要在廚房剁肉、切菜,一場 20 人的晚宴,動輒用上超過 1000 件銀器、瓷器和水晶玻璃杯,每一件都要洗好、擦好、點好,一點差錯都不能出。
餐桌佈置也是一門學問,長桌上的「桌花」不僅得高雅,還要搭配女主人當晚的晚宴服,在某些特殊場合,傭人甚至還要雕冰雕,可謂是十項全能的超級社畜。而在傭人們忙到焦頭爛額的這段時間,主人們就進行上流社會人士最擅長的技能:休息。
1920 年代流行過打麻將,邊喝甜死人的調酒
晚上 6 點,首先迎來「雞尾酒時間」(Cocktail Hour)。
愛德華時代的人,喜歡在雞尾酒裡加入各種果汁和糖漿,喝起來甜死人不償命,現代人大概喝沒兩口就敬謝不敏。
《大英帝國一日上流史》寫到,當時流行的酒,例如「閃電」(Flash of Lighting),裡面加了白蘭地、甜薑汁和覆盆莓糖漿,還有一款叫「愛撫[酥.胸]」(Bosom Caresser)的,則由生雞蛋、半杯(!)草莓糖漿和一杯白蘭地調成。
這時候,男女們邊喝酒邊玩遊戲,男士們玩撞球或 Snooker,女士們玩惠斯特牌(Whist)或盤式橋牌。1920 年代時,甚至還流行過打麻將。
貼身侍女根本是「私人造型師」
7 點一到,僕人們就會敲「晚餐鑼」,提醒大家應該上樓更衣,準備用餐了。
當然不是上去換件衣服這麼簡單。女主人都有貼身侍女,這位侍女身份特殊,比一般女傭更有見識教養,有的還從巴黎遠道而來。她們基本上就是女主人的個人造型師,要幫女主人們著裝、更衣,而這些華美的衣服多半是女主人們春天時在倫敦百貨訂製的,有絲綢、雪紡紗、蕾絲、縐布、絹綢等質料,再搭配各種珠寶花卉裝飾,力求高雅而不俗氣,顯眼卻不招搖,這一套衣服配下來,價值往往超過貼身女傭年薪的十倍。
這不是晚餐,這是一場表演
接著,其他賓客將在晚上 8 點準時抵達(遲到是很沒禮貌的,會打亂這一切井然有序的安排),管家要站在門口迎賓,女主人則得周旋期間,把階級低的賓客介紹給階級高的,讓彼此互相認識,活絡氣氛。
看過《穿著 Prada 的惡魔》嗎?在一場時尚晚會上,助理們事先得記下與會人士們的名字,好當場做出相應的社交禮節,在這裡意思也差不多。女主人們在舉辦晚宴前,往往要先翻閱《德倍禮》(Debrett’s)貴族年鑑,用精美的銅板印刷紙發出邀請、收到確認回覆後,才會開始規劃晚宴。
整場晚餐充滿著繁文縟節,誰領頭走進飯廳、誰跟誰說話、位置怎麼安排、聊天的內容、上菜的方式、擦嘴的動作等,都有不言說的規定,這不是吃飯,這是一場盛大的社交表演。
當時甚至還有仲介公司專門出租晚宴傭人,例如有個職缺叫「派頭男傭」,由長相體面的男子出任,而他的工作,就是一整個晚上和其他「派頭男傭」一字排開站在長廊上,當一個人類裝飾品。
請上座:莊園晚宴究竟吃些什麼?
當時的人吃什麼呢?
拿一場 20 人宴會規模來說,通常會有 8 道菜,每一道菜甚至還會有多種選擇。
愛德華時代流行「俄式出餐」,也就是傭人先在餐檯邊切分好份量,再一一上菜。
晚餐通常先上一道湯或魚料理,接著是開胃菜,然後才上烤肉類料理。《大英帝國一日上流史》列出了當時一份晚宴菜單:
這樣一個 20 人的宴席,花費大概要 60 英鎊,幾乎是女傭年薪的兩倍。愛德華時代的上流社會,真不知浮誇為何物,但轉念一想,花 60 英鎊,但卻能換來重要的政治友誼、商業合作,帶來更大的利益與機會,算一算,或許還挺劃算的。
《大英帝國一日上流史》一書中,用淺顯易懂又生動有趣的圖文,介紹了許多愛德華時代上流社會的生活面貌,如果有興趣,不妨買來一讀吧!
《大英帝國一日上流史:走進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貴族莊園,體驗日不落帝國最後的輝煌日常》
作者/Sarah Warwick
譯者/高霈芬
出版社/創意市集
>>>
>>>